近日,北京、陕西、山东、云南等多省市发布捐精倡议书招募志愿者,并向高校大学生发出呼吁。词条「志愿者精子合格率不到20%」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据了解,志愿者精子合格率低是由于须对捐精志愿者进行严格筛查、超低温保存下精子条件要求较高等原因导致的,除此之外,精子质量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图:来源网络
(资料图)
多份倡议书提到,目前国内多个地区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5%,其中40%是男性精子问题导致的不孕不育,许多生殖中心用精的夫妇需排队等待1~2年,捐献和储备合格精子迫在眉睫。
由此可见,随着男性不育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男性同胞出现了不育的烦恼,除影响生活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子数量的下降伴随着雄激素水平的下降及睾丸癌等疾病的高发,并且精子数量及浓度的减少与全因死亡率及发病率的增加有关。目前,关于男性精子的研究多为区域性结果,但全球各大洲男性精子下降的具体趋势尚无定论。
近日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杂志发表一篇题为“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globally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的研究论文,发现近50年内,男性精子质量堪忧,男性精子浓度(SC)下降51.6%,总精子数量(TSC)下降62.3%!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
DOI:10.1093/humupd/dmac035
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对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检索,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 223 项研究的结果,来自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亚洲、非洲的53个国家,通过1973-2018 年收集的57168 名男性的精液样本数据得出 288 个估计值。
研究者根据生育状况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分为两组:(1)对尚未选择生育的男性的研究,包括不太可能意识到自己生育能力的年轻男性,例如正在服兵役的年轻男性或大学生,下述简称“尚未选择生育组”;(2)伴侣已生孩子或伴侣怀孕的男性的研究,下述简称“已生育组”。
数据分析方面,研究者提取了精子浓度和总精子数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精液量(平均值和测量方法)、样本量、样本收集年限、协变量数据(生育组、国家、年龄、禁欲时间、精液收集方法、精子浓度和精液量的评估方法、人群选择、研究排除标准等)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图:在全球范围内,精子数量正在加速下降(来源:[1])
简单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男性精子浓度(SC)均出现急剧下降。其中,与已生育组相比,尚未选择生育组下降趋势更明显。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1973年,尚未选择生育组平均精子浓度(SC)约为每毫升精液1.01亿个精子,到2018年,该数据已降低到4900万,平均每年下降1.16%,总体下降51.6%,结果令人震惊!
与此同时,男性总精子数量(TSC)变化趋势类似,同样出现大幅下降。其中,1973年时,尚未选择生育组总精子数量(TSC)约为3.357亿个精子,到2018年,该数据已下降到1.266亿,平均每年下降1.40%,总体下降62.3%!
表:精子浓度(SC)和总精子数(TSC)meta回归分析(来源:[1])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精子浓度(SC)的下降速度不断加速。1973年至2018年统计区间内,尚未选择生育组男性SC下降速度约为每年1.16%,随着时间的拉近,2000年至2018年统计区间内,该下降速度已经迅速提高至2.64%。换句话说,2000年以来,精子浓度(SC)下降速度已翻倍!另外,男性总精子数量(TSC)下降趋势相同,自2000年以来也在加剧下降。
图:不同时间内尚未选择生育组男性SC和TSC下降情况(来源:[1])
这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精子变化趋势分析研究,向我们发出警告,男性生殖健康对人类存续十分重要,大幅且持续的精子质量下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者指出,须进一步探究持续下降的原因,并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阻止男性生殖健康的进一步破坏。
据了解,精子质量与日常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吸烟喝酒、久坐不运动、肥胖、心理压力大、不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是造成精子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合理膳食,积极锻炼,放松心情,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Levine H, Jørgensen N, Martino-Andrade A,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globally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Hum Reprod Update. 2022 Nov 15:dmac035.
来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