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学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资料图片)
比尔·盖茨辍学但如此成功?但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虽然我从大学辍学,然后幸运地在软件行业有一番建树,但是获得学位是更可靠的成功之路。”
更多的时候,学历是敲门砖,是进入社会的第一张名片;而并非是一张“没用的纸”。
“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甚至有迹象表明,大学毕业生比未获得学位的人生活更健康。”
正如比尔·盖茨所述,学历越高还真会越健康!
事实上,先前有研究证明,与受教育程度相对低的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有着更好的整体健康状况、更少的慢性病、更健康的衰老过程以及更多的生存机会。
举例来说,学历与中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苏州大学医学部一项持续6年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学历越低因中风死亡的风险越高。具体来说,与教育程度最高的相比,教育程度最低的参与者罹患中风而死亡的风险增加24%。
此外,学历越高还会减慢大脑退化的速度——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对参与者大脑中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变化进行了为期7年的追踪后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脑白质高信号的增多越不明显,这意味着大脑退化得越慢。
但医学顶刊《柳叶刀》上刊登的一项持续了14年的中国人群研究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学历越高的女性越瘦,但男性相反!没想到,学历对人健康的影响竟存在性别差异?!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798-4
这项研究对2004年-2018年期间连续进行的六次全国性代表性健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了平均BMI和肥胖症(BMI≥30 kg/m2)的流行率,并按性别、年龄、城乡结合部、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了时间趋势。此外,该研究特别强调2010年之前和之后的变化。
结果显示,标准化平均BMI水平从2004年的22.7 kg/m^2上升至2018年的24.4 kg/m^2,可见我国的平均BMI已几乎与“超重”标准持平。不过,2010至2018年间,平均BMI每年上升0.09 kg/m^2,是2004至2010年报告的一半。
同样,肥胖患病率也是“不意外”地持续上升,从2004年的3.1%增长至2018年的8.1%。但与平均BMI的变化类似,2010年后肥胖患病率的年增长率为6.0%,略低于2010年前(8.7%)。
来源:CDC
最有趣的点来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与女性,在关心自己的体重上似乎有区别。
在我国,女性学历越来越高早已不是新鲜事儿,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女性已成为主力军。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数据显示,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女性占比分别为53.7%和52.5%,博士阶段约为41.9%。
本研究纳入的所有六项调查显示: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平均BMI较低;而男性的BMI则相反,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平均BMI较高。
BMI逐年变化
学历越高的女性往往会对自己的健康投入更多的关注,也更加注重体重及体型;而男性则相反,学历越高,平均BMI越高,也意味着更高的肥胖风险。很有意思不是吗?(对于该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其实,高学历不只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伴侣也会越健康!
这项刊登在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上的长达54年的随访调查显示:配偶的教育与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强烈!
https://doi.org/10.1177/00221465211063879
研究者采用了兄弟姐妹对内的设计,该设计利用配偶教育中的对内变化来生成配偶交叉效应的评估。
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配偶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即2.5年的学校教育,自我评估的身体健康水平会随之升高约10%的标准差。
不过,不同性别会对该关联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女性健康对配偶教育的敏感性高于男性;换言之,女性配偶的学历越高,身体健康水平也会明显更好。
兄弟姐妹内配偶交叉效应的估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联呢?
研究者认为,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会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更快速地识别健康问题症状,也会有更高的意愿去寻求医疗保健服务。而教育的好处,又会以积极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交叉”影响,这种影响在伴侣和家庭中间更为显著,因此社会网络也是健康保护资源的潜在因素。
所以,别怪小编老生常谈,“学历不重要”真的是“最荒谬的谎言”。
学历并非炫耀的资本,但能让你拥有生活的底气和选择的权利,比如你可以活得更健康!
参考文献:
[1]Halpern-Manners A, Hernandez EM, Wilbur TG. Crossover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Health within Married Couples. J Health Soc Behav. 2022 Jun;63(2):301-318. doi: 10.1177/00221465211063879. Epub 2022 Jan 8. PMID: 35001695.
[2]Wang L, Zhou B, Zhao Z, Yang L, Zhang M, Jiang Y, Li Y, Zhou M, Wang L, Huang Z, Zhang X, Zhao L, Yu D, Li C, Ezzati M, Chen Z, Wu J, Ding G, Li X.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Lancet. 2021 Jul 3;398(10294):53-63. doi: 10.1016/S0140-6736(21)00798-4. PMID: 34217401.
[3]Lynch Jamie L., von Hippel Paul T., 2016. “An Education Gradient in Health, a Health Gradient in Education, or a Confounded Gradient in Bo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54(2016):18–27.
[4]Maty Siobhan C., Everson-Rose Susan A., Haan Mary N., Raghunathan Trivellore E., Kaplan George A., 2005. “Education, Income, Occupation, and the 34-Year Incidence (1965–99)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4(6):1274–81.
[5]Montez Jennifer Karas, Hayward Mark D., 2014. “Cumulative Childhood Adversit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Active Life Expectancy among U.S. Adults.” Demography 51(2):413–35.
来自: 生物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