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一个谣言,让某药直接脱销,谣言的主角新冠病毒XBB毒株就已悄然登录。那么XBB到底哪里厉害,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国际主要流行毒株?
【资料图】
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Lihong Liu团队在《细胞》杂志发文,解析了新流行毒株XBB、BQ及其亚变体的惊人免疫逃逸能力,论文认为BQ.1、BQ.1.1、XBB和XBB.1是迄今为止最具抗性的新冠病毒变体,对新冠疫苗和临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1]。
研究结果显示,疫苗接种者和康复者血清对BQ/XBB及其亚变体的滴度降低了13-155倍,针对原始毒株所开发的单抗已经基本无效。
论文题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BQ和XBB都是何方神圣。
BQ.1和BQ.1.1是由BA.5演化而来,BQ.1在BA.5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K444T和N460K突变,BQ.1.1则进一步拥有了R346T突变。
XBB和XBB.1是两个BA.2谱系变体BA.2.10.1和BA.2.75重组的产物,在BA.2的基础上,XBB出现了S蛋白中的14个新突变,XBB.1还另外具有G252V突变。
新冠病毒的演化谱系[2]
BQ/XBB及其亚变体的主要突变
BQ/XBB及其亚变体自出现以来,速度相当快地成为了主流毒株,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之前奥密克戎刚刚出现的时候。
那么到底这二位有什么出众之处,又会对当前的防疫手段造成什么冲击呢?
BQ/XBB在短时间内成为主流毒株丨美国CDC[3]
研究测试了血清抗体对BQ.1、BQ.1.1、XBB、XBB.1的中和效果。实验中使用的血清来自五个不同的临床队列,分别来自三针mRNA疫苗接种者、四针mRNA疫苗接种者、三针mRNA疫苗+一针二价疫苗接种者、BA.2突破感染者和BA.4/5突破感染者。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BA.2和BA.4/5具有更强的血清抗体中和逃逸能力,相较原始毒株D614G,几何平均ID50滴度分别下降了2.9-7.8倍和3.7-14倍。
令人吃惊的是,BQ.1、BQ.1.1、XBB、XBB.1滴度还要更低,其中XBB.1滴度最低,其次是XBB、BQ.1.1、BQ.1。在三针疫苗血清中,四种变体相对D614G中和滴度分别下降37、55、70、71倍。
另外,突破感染者血清抗体中和滴度明显更高,可以说突破性感染诱导了比接种疫苗更好的抗体反应。
总的来说,BQ.1.1对血清中和的抵抗力比“祖宗”BA.5要强6倍左右,而XBB.1比BA.2要强63倍、比BA.4/5强49倍,可能是奥密克戎所有变体中最“抗揍”的一个。
BQ.1、BQ.1.1、XBB、XBB.1滴度更低
随后,研究测试了临床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对四种变体的中和活性。这些单抗对原始毒株具有明显的活性,包括20种靶向RBD上4类表位的单抗、3种非RBD靶点单抗、1组混合抗体。其中包含已经获得临床授权用于治疗的LY-CoV1404(bebtelovimab)和用于预防的组合Evusheld。
结果并不乐观,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抗体已经近乎完全无效了。
针对多种抗体,BQ.1、BQ.1.1,XBB、XBB.1分别与BA.4/5和BA.2的IC50变化倍数
红色为耐受、绿色为敏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毒株会更容易感染呢?
ACE2是新冠病毒进入靶细胞的受体,新冠病毒与ACE2的亲和性会影响到病毒的传播能力。
从实验结果来看,BQ.1和BQ.1.1的S蛋白与hACE2的亲和力与BA.4/5相当,而XBB与XBB.1的S蛋白对hACE2亲和力相对BA.2还略有下降。
BQ.1、BQ.1.1、XBB、XBB.1与hACE2的亲和力未见升高
从这项研究来看,BQ.1、BQ.1.1、XBB、XBB.1四种新毒株的确具有相当强的抗体逃避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毒株会有更强的致病性。
美国CDC公布的数据能够作为有效的参考。虽然在过去一个月内,新毒株、尤其是XBB.1占比快速上涨,但是新增病例数和新增死亡数都未见显著提升,处于全年中的较低水平。
以周为单位的确诊病例数以周为单位的死亡病例数丨美国CDC[4]近期刊发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的一篇论文也显示,在实验动物中,XBB的致病性与BA.2.75相当甚至更低[5]。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表示,根据目前的证据,BQ和XBB及其亚变体的整体表型与奥密克戎并无足够的差异,仍旧可以将其视为奥密克戎的一种。也就是说在当前证据下,WHO认为新毒株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或给医疗保健系统进一步增压的大流行。[6]参考资料:
[1]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531-8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533-7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4]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cases_select_00
[5]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2.27.521986v1
[6]https://www.who.int/news/item/27-10-2022-tag-ve-statement-on-omicron-sublineages-bq.1-and-x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