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2025年三电售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0亿

时间:2023-05-23 16:20:02       来源:199IT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过去的2022年是颇具意义的时间节点,尤其是在销售端。


(相关资料图)

我们发现,自主品牌销量大幅提升,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国内自主品牌的全年销量超过了合资品牌。与此同时,相较过去仅5-20万的量级,去年中国汽车的出口接近300万。从主机厂海外销量的规划中可以看到,这其中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为中国新车销量已经进入微增阶段,年复合增长率在3%左右,所以海外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以下将从外部的变化和市场端的信息切入,围绕重点信息,探讨“新能源车发展机遇与后市场竞争格局演变”这一话题。

新能源汽车销售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首先,从需求端视角来看。

第一,新能源接受度持续提升。

通过市场端、消费端以及上海车展,可以直观感受到一个现象,消费者在车辆选购的时候,第一选择或者前三选项已经不再是“不考虑新能源车”,更多的考虑是:我能否找到一辆服务于日常使用场景的新能源车,这是市场驱动行为。

这一情况不仅出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步从政策端的辅助向市场端的驱动转化。

第二,科技成为主旋律,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在比较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车辆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是,坐在车内的舒适性配置有没有足够多的科技含量加持。

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自主品牌的车辆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甩开合资品牌的标准配置。而我们也看到,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合资品牌在配置维度奋起直追,叠加新科技和新技术涌现。

如今,合资品牌也在逐渐发力,证明其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希望通过产品配置做进一步的传导。

其次,从产品端视角来看。

第一,产品更加多元。

各大车企正在加速布局丰富车型,持续对新能源产业加大投入,短期内纯电、混动路线各有侧重,预计2023年将有约150款车型可供中国消费者选择,而增购或换购比例将有所提升,推动消费者以场景化购车的思路进行车辆选择。

第二,产品竞争力增强,品牌向上。

大家一直谈品牌向上,罗兰贝格在与客户就此探讨的时候,明确表达了我们的观点:所谓品牌向上,可能只会说三年。

市场端的品牌已经出现替换,以前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12万以下,现在价格达到12万以上,甚至新品牌的价格已经达到30万、40万,还有更高价格的豪华品牌推出。

从体量上来看,自主品牌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时替换合资品牌,三年之内自主品牌会完成渗透率提升,并且替换竞争力相对不够的合资品牌。

最后,从基础设施端视角来看。

目前,中国充换电网络密度逐步提升。2022年中,中国公共充电点位数量已达到152万,规模位列世界首位,相较2021年同期进一步增长了33%。

自主品牌崛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在宏观数据之外,还有一些维度值得关注。

在销量端,各个层级的城市渗透率在同步提升。不单单是有牌照资源的城市渗透率增长更快,低线城市销量占比也在提升,各线级城市渗透率同步翻倍,城市分布结构愈发趋同于燃油车。从体量上来看,印证了整个市场由消费者来主导和选择。

举例而言,在上海,每个月新能源车牌约在1.1-1.2万,少的时候9,000张。由于目前上海新能源车牌还不受限制,促使2022年的渗透率提升至43%。特斯拉、比亚迪、荣威等是在上海最受欢迎的新能源品牌;而在洛阳,2022年整体渗透率达到37%,每三辆车里有一辆新能源车,主销车型是宏光MINI、小蚂蚁等,这些车型满足人们每天上下班通勤的需求,有着符合使用场景对应的售价。

过去,消费者一直从经销商、整车厂、售后服务商等获得大量的信息传导;而今天的消费者在产品购买上,依靠自有意识培养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产品选择顺序。

当下,在产品选择上,智能化、续航、外观是排名前三的考量因素。

在2015年刚谈论新能源的时候,所有人关注点都是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要求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而现在,安全性和续航里程已不再是最为重要的维度,随着充换电网络的完善,消费者已经可以接受500公里的续航里程。

对于新能源品牌而言,在一个比较固化的品牌结构和市场结构中,中国品牌要向上走,需要做进一步的突破和渗透。

从场景的角度出发,一辆车要有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十年前,一辆车要兼顾家用和商用;而现在,使用场景做了更为细致的切分,如新户外-Glamping活动、越野-野穿活动等。

此外,自主品牌的平均售价在符合产品力的情况下不断提升。例如,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比亚迪推出了高端品牌线。目前,中国品牌在价格端对入门市场、大众市场、高端市场和豪华市场等有了比较完整的覆盖。

此前我们一直探讨,中国品牌的渗透率什么时候能超过40%。2022年,自主品牌的渗透率达到46%,这也是为什么说2022年是历史转折,这是一个新起点。

2025年三电售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0亿

从新能源售后视角来看,新能源将推动售后市场更加集中化,且市场需要进行更多样化的组合,整个生态将更加丰富,渠道更加扁平,服务端更加数智化。

未来,企业要进一步推动服务数智化,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线上进行预约,同时提高线下利用效率。

在行业集中化的过程中,会对后市场企业造成几个影响。

第一,授权渠道将更加突出。在新能源维修领域,动力电池故障、电机电控故障、中控屏故障三项业务的总占比达到75%,而维修技术会经历比较长的封闭期,同时会更标准化、模块化、集中化,在维修检测端,设备要求会更加专业。

这些因素都促使授权渠道更加突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二,多个主机厂已具备清晰的三电维修网络规划,寻求自建或合作伙伴共建售后体系,未来2-3年将是后市场玩家入局合作的良好时期。

2025年三电售后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0亿,2030年预计将达到300亿。

第三,全国连锁、区域连锁、独立维修厂、夫妻老婆店等不同类型的玩家积极探索进入授权体系。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和维修门槛提高,全国连锁和区域连锁的确会有更大优势,而独立维修厂和夫妻老婆店等纯靠自营的收入进行迭代,难度会越来越大。

在行业集中化的同时,未来收入也更加多样化。

主机厂和部分后市场玩家在尝试推出套餐式、一站式的订阅式服务,以提供完整的服务。例如,新能源车突然出现黑屏,这时道路救援的及时性和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经验就对售后玩家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驱动收入更加多样。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很多车企也化身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输出、完善的数字化应用与流程,积极与第三方合作,丰富售后生态,强化消费者体验。

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单一的企业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如维修保养、保险售后、代步出行等,需要有一个大生态进行更好的整合。

面对新能源市场、消费者偏好与后市场新趋势,后市场玩家应注重打造“五化”致胜要素,包括场景化、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生态化,并在产品与服务、数智赋能、运营、合作等方面等做好能力建设。

未来,后市场服务将更加精细化,业务场景更加丰富,企业也将在特定业务中投入更多精力,实现差异化布局,打造细分品牌。

后市场运营关键要素包括渠道建设标准化、门店运营标准化和服务流程标准化,企业基于此开展工作,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门店提升为导向,将得到较高的回报。

因此,制定并输出提升用户体验与门店效益的高效标准规范,是后市场玩家的重要制胜点。

关键词: